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必备6篇)
时间:2025-06-18 作者:开篇网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 篇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回顾并巩固初中地理知识,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的理解能力;训练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如归纳、比较、分析、综合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通过地理知识的复习,让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教学内容
1. 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
2. 世界地理:大洲、大洋、主要国家及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3. 中国地理: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工业、交通等)。
4. 乡土地理:了解家乡的地理特征、发展变化及存在问题,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结合教材和地图,系统梳理和讲解地理知识。
2. 讨论法:针对某些地理问题或现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看法和见解。
3. 归纳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4.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复习内容。
2. 知识梳理:教师系统梳理和讲解地理知识,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3. 分组讨论:针对某些重点或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看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 课堂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练习题。
5.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表格等方式帮助学生整理知识。
6. 布置作业:根据复习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课、讨论、练习等方面,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 测验评价:定期进行测验或考试,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成绩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六、教学建议
1.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加强学生的练习和巩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学习效果。
4.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 篇2
一、荒漠化
1、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质是一种土地退化。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干旱特征的成因: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加上山岭重重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3、西北地区以贺兰山为界,形成东、西两大区。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垦耕,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近代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现代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问题思考】
1、议一议: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
2、想一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西北内陆地区东部有大兴安岭、贺兰山、秦岭,南部有青藏高原,这样来自东南和西南的夏季风湿润气流对本区来讲,或是强弩之末,或受阻挡难以深入。
(2)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则将已经长途跋涉的西风气流阻挡在外。
(3)本区的北部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大山地作为屏障,就使得冬季来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长驱直入,导致气候异常干燥寒冷。
这样,西北地区夏季缺水,冬季干冷,在极端干燥的情况下,荒漠广布。强大的风力作用吹蚀地表,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并发展扩大,广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
3、想一想: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 篇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复习并巩固初中地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复习课上的互动和讨论,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如思维导图、知识梳理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认识到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经纬网、地图比例尺和地图方向
常见的地图类型及其特点
2. 世界地理:
大洲、大洋的位置和特点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色
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
3. 中国地理:
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
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和城市发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结合PPT或板书,系统地梳理地理知识点。
2.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就某一地理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观点和看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知识梳理和复习,互相交流和补充。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一段关于地理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和内容。
2. 复习地球与地图(10分钟)
快速回顾地球的基本特征。
重点讲解经纬网、地图比例尺和地图方向的运用。
3. 复习世界地理(20分钟)
分区域讲解大洲、大洋的位置和特点。
选取几个重点国家和地区,分析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
讲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
4. 复习中国地理(20分钟)
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分析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和特点。
讲解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
5. 互动讨论与案例分析(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某一地理问题,如“全球变暖对中国的影响”。
分享讨论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6.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重点。
布置课后作业,如制作地理知识思维导图或完成一份地理复习试卷。
五、教学反思
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思考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便在下一次复习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3. 总结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 篇4
1、描述大气与地面的热量传递过程(图)
2、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和反射;晚上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3、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大气运动
4、热力环流:热低冷高(高低压是相对水平方向而言的);画图(海陆风)
注意:实验及步骤
5、三圈环流:(重点是气压带与风带)
季节移动:7月北移、1月南移。
6、东亚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陆地:1月是亚洲高压,天气:寒冷干燥;
7月是亚洲低压,天气:高温多雨
7、亚欧大陆两岸气候差异:会考纲要
8、热带雨林:受赤道低压控制(上升气流),
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则终年湿润
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过境时天气
-
kp74.com小编精心推荐:
-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 | 中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一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 解析几何知识点 |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 |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
过境后
冷锋
冷空气强大
大风、下雨、降温(锋后下雨)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暧锋
暧空气强大
连续性降水(锋前下雨)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相当
如5、6月份长江:梅雨天气
10、气旋(低压):气流辐合上升,阴雨天气;
反气旋(高压):气流下沉辐散,天气晴朗
11、台风(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频率强度;灾害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寒潮:冬半年,尤其是秋末和春初农作物易遭冻害
12、全球气候:历史时期(1万年)气温是波动上升,近代时期气温升高(近50年来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影响:海平面上升;低纬农业减产,高纬农业增产;影响水循环过程。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 篇5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人口发展模式人口特点:原始型(“高高低”)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 篇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回顾并巩固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知识点和地理现象,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全球视野。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重要地理概念的理解,如经纬度、气候类型、地形地貌等;地理现象的解释,如季风气候的成因、板块运动的影响等。
2. 难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地理区位分析、环境问题案例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总结归纳地理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地理知识图谱、典型地理现象图片和视频等。
2. 复习资料:地理课本、地图册、中考地理模拟试题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地理现象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目标。
2. 知识回顾(20分钟)
按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板块,分别复习地理知识点。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知识图谱,引导学生回忆和补充。
强调重点知识,如经纬度、气候类型、地形地貌等。
3. 案例分析(15分钟)
选择典型的地理现象案例,如季风气候、板块运动等。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综合练习(15分钟)
发放中考地理模拟试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答题情况和解题思路。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5.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重点知识。
强调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置课后作业,如整理错题、复习笔记等。
六、作业布置
1. 整理本节课复习的地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图。
2. 完成中考地理模拟试题,并总结答题经验和不足。
3. 搜集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新闻或案例,准备下节课的案例分析。
七、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案进行反思和总结。针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应关注中考地理的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备考。
-
推荐阅读: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必备6篇)
初一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集锦12篇)
中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集合八篇)
最新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必备十三篇)
高考生物必考知识点及题型归纳(系列九篇)
-
想了解更多【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网的资讯,请访问: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
本文来源:http://www.kp74.com/zonghe/5251.html